麻雕子,尾巴长,
讨了老婆唔认娘。
娘是路边草,还是老婆好,
娘是路边青,还是老婆亲。
娘要酒,哪里有?
娘要肉,割不脱,
老婆要肉割瘦肉。
娘要钱,手沙沙,
老婆要钱大把抓。
麻雕子:麻雀。客语“鸟”多读作“雕”,如飞鸟称作“飞雕”。
唔:同“毋”,不。认:本义为“认同”,这里应理解为“亲近”、“同情”。娘:母亲。
3.路边草、路边青:路边的青草、青树枝,借指陌生人、路人。
4.手沙沙:摩擦双手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,在此以手语向母亲表示“没钱”。
这首童谣主要流传于赣县储潭、梅林以及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等地。讽刺“娶了媳妇忘了娘”的忘本思想,是这首儿童歌谣的基本思想。
歌谣以“麻雕子,尾巴长”起兴,有两重含义。其一,麻雀极其常见,用常见的事物作为歌谣的开头,有引人入胜的效果。其二,“尾巴长”本是麻雀的外在特征之一,在此寓意孩子已经长大成人。
“麻雕子”是公认的害鸟之一,歌谣以拟人化手法,形象、生动刻画了“麻雕子”娶了老婆忘了娘恩的种种行径。作为讽刺的对象,麻雕子的举止描写用语夸张,刻画露骨,令人生厌。
客家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族群。“得人恩果千年记”,不用说比天高比海深的父母之恩,就是偶尔相逢所助一臂之力,也必然要铭记于心,正所谓“滴水之恩,当泉涌相报。”
赣南兴国县客家一首也以“麻雕子”起兴的童谣,没有劝诫的成分,尔充满了逗趣性质。“麻雕子,飞过河,嘀嘀打打讨老婆。有钱讨个黄花女,冇钱讨个瘌痢婆。”(嘀嘀打打:唢呐声;黄花女:指入花似玉的黄花闺女;瘌痢婆:头上长瘌痢的女人,指一般人不愿意娶的女人。
麻雕子在客家童谣中,总是作为被嘲讽的对象多一些。又如赣南上犹客家童谣:“落太水,涨太河,一碗冬瓜一碗茄,吃到麻雕子饱喽喽。”(落太水:下大雨;涨太河:河水暴涨;饱喽喽:肚子饱胀的样子,形容麻雕子非常好吃。
《月光光》
月光光
秀才郎
骑白马
过莲塘
莲塘背
种韭菜
韭菜花
结亲家
亲家门前一口塘
养介(gei,第四声)鲤嬷八尺长
长介(同上)拿来煮酒食
短介(同上)拿来讨新娘
讨介(同上)新娘矮嘟嘟
煮介饭呢香扑扑
阿妹食得饱嘟嘟
这首客家童谣,是所有客家儿女童年的记忆。每个客家儿女的童年里,都有一个会教唱客家童谣的阿婆,在教唱的童谣里,一定有这首《月光光》。《月光光》的版本有很多,下面是我记忆里的那一首我家小阿妹,虽然在客家地区出生长大,但随着迁居武汉,现在已经不会讲客家话了。
这是遗憾,但无法避免,语言是需要环境的,没有语言环境,语言就像失去生长的土壤。
我仍坚持跟小阿妹讲客家话,所幸小阿妹听得懂。寒暑假回梅州,也能听得懂阿公阿婆的客家话。
而这首《月光光》,是我妈,也就是小阿妹的阿婆教她的。虽然小阿妹现在不能用客家话与阿公阿婆交流,却还能在阿公阿婆面前唱上一首《月光光》,听得阿公阿婆直竖大拇指,喜笑颜开。
老妈一直很遗憾,阿妹不会讲客家话了,虽然她说的客家话阿妹能听懂,但是阿妹说的普通话她老人家可听不懂啊。婆孙间有了语言的隔阂,欢乐少了不少。
所以,我会一直坚持跟阿妹讲客家话,让她知道,她身上有一半客家人的血统。
客家人,是我们自豪的身份。
《砻谷》
砻谷窸嗦!大婆踏粄。
无粄分,分个拦身襟。
塘里洗,井里荡,
荡得一条大鱼王。
头仔拿来食,
尾仔拿来讨媍娘。
讨个媍娘高天天,
炊的米饭臭火烟;
讨个媍娘矮缩缩,
炊个米饭香馥馥。
1.《砻谷》童谣版本繁多,本歌谣主要流传于梅州地区。赣南宁都县客家流传的《砻谷》,首句也以“砻谷”、“窸嗦”起兴,内容虽然差别较大,却也同样富有情趣。抄录如下:“砻谷子,窸窸嗦;做饭食,供婆婆。婆婆嫌冇菜,打烂盎罐嘴;盎罐嘴里有塊肉,拿畀妹妹吃也会唱竹曲。唱嘅吗格竹?唱嘅五谷大丰熟。”(供:种,供养;盎罐:储藏食品的器皿。拿畀:拿给。唱竹曲:唱歌谣;竹曲,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“竹枝词”的俗称。吗格:什么。五谷大丰熟:五谷丰登。这里指庆祝丰收的歌谣。)
2.砻谷:在现代碾米技术未能到达客家地区之前,将稻谷脱壳、去米皮的工具叫做“砻”(音lóng),形状有点像石磨,多以竹木材料制成。砻谷,即将稻谷变成米的劳动过程。窸嗦,描摹砻谷时发出的声音。
3.大婆:父亲的原配。细婆:父亲的妾,即小老婆。这首童谣以细婆子女的口吻唱出来,讲述了细婆子女在家中经常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事实。就儿童思想启蒙而言,有侧面教化客家儿童长大后切莫三妻四妾的作用。
4.粄:音bǎn,圆饼状米制品。踏粄:拿米粮去踏碓,舂成米粉,准备用来做粄
。
5.拦身襟:即围裙,一种穿着在前胸,用于保持衣服干净卫生的衣饰用品。客家女子做家务、做女红时,都爱穿着它。又作“拦身裙”。
6.媍娘:媍,普通话读音fù,客语读作fu1,又多写作妇娘、晡娘,已婚女性的统称。在此指妻子、老婆。讨媍娘,俗称“讨老婆”,娶妻子。
7.高天天:形容身材高大。矮缩缩:形容身材矮小。
8.炊米饭:煮饭。
9.火烟:米饭烧焦的味道。
10.香馥馥:香喷喷,指饭菜香甜口口。
这首童谣告诉儿童,娶妻要娶有才而且有德的,千万不可以貌取人。唱念这首童谣时,大人的两手握着小儿的左右手,使他两只脚站在地上,身躯一前一后随歌谣韵律运动着,仿若砻谷之状,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。
客家人过去主要以高矮作为审美标准,个子高的男性娶妻容易,个子高的女性则容易嫁得好人家。反之,矮牯子(个子矮的男人)难成婚,矮妮子(个子矮的女人)难找婆家。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变,客家人的审美情趣更加丰富了,但以貌取人却仍多见。现在,客家人不再单纯以高矮作为择偶标准,而主要考量因素改作了美丑、肥瘦。
孩子们向来听不进去“大道理”,直接的宣教还往往另儿童产生逆反心理。如何形象、生动地将“道理”通过歌谣传唱,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,这是客家爷娘们(父母们)费尽心思的事情。
正因为如此,客家童谣中,逗趣类的多由儿童自己集体创作而成,启蒙类、叙事类的童谣则多由成人创作后,再教导孩子们传唱。
粤东梅州、河源、惠州以及广西等地客家另一个《砻谷》版本则更具有逗趣性质:“砻谷窸嗦,碓米落镬;前镬煮粥,后镬焖肉。有无分涯食?冇,冇,冇。唏哩哗啦打烂镬头笃。”(镬:即镬头,就是煮饭用的大锅。镬头笃:锅底。唏哩哗啦打烂镬头笃:一句小孩天真无邪的泼赖话,意思是“你不分给我食,我就把你的锅打烂了”。)
闽西地区的《砻谷》,以清流、宁化为代表,有一长一短两个版本。
“砻谷窸嗦,碓米落镬;雷公轰轰,雨子点点;驮张脚头游天井。”(雨子点点:大雨滂沱的样子。驮:扛。张:一张;赣南、粤东等地客家一般叫“一把脚头”。脚头:锄头。游天井:在天井边转来转去;指疏通积水。
“砻谷窸嗦,碓米落锅。大人食三碗,细人端酒盏。酒盏端落地,鸡嫲鸡子捡去篦;篦唔清,留个菌;篦唔了,留个枣,留来明年畀嫂嫂。嫂嫂有块钱,留来哥哥做盘缠。盘缠盘背脊,打死老阿鶷。阿鶷尾耽耽,担水过石城。石城跌呀倒,跌个猪牯佬。”(细人:小孩。酒盏:酒杯一类盛酒的器皿。鸡嫲:母鸡。鸡子:小鸡。篦:篦子,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。普通话读音 bì,客语读作pi4;这里用作动词,本义是梳理,根据童谣文本应理解为“清理”。畀:给。盘缠:路费。阿鶷:客语读作axia2,一种体型比老鹰小的山鹰,爱捕食小鸡。尾耽耽:尾巴往下堕的样子,这是鸟类随时准备出击的预备姿势。石城:地名,指赣南石城县,与宁化交界。猪牯佬:牵猪牯的人。民间以猪牯佬为低贱职业,因此多半由孤寡老人或跛脚等身体残疾者担任。跌个猪牯佬:指跌跤跌得很厉害,以至身体残疾。
细妹妹
细妹妹,你好睡
鸡涯关,饭涯做
灶前还冇柴
缸囊又冇水
你好睡,你好睡
你要月光涯去摘
你要日头涯去背。
1:细妹妹:赣南客家称自己心爱的宝贝,无论男女都习惯称之为"妹子",直到孩子自己开始有了性别观念以后,才称男孩为"赖子",女孩为"妮子"。"细妹妹"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"小宝宝"。睡:睡觉。赣南客家话多读作"歇(音xiē)"。
2:涯:客家方言第一人称代词,又多写作"艾"、"崖"。
3:灶前:厨房。柴:柴火,旧时客家农村均以树木柴草作为炊事的燃料,因而砍柴、晒柴、抱柴入厨房、烧火自然成了客家妇女人人不可或缺的家务劳动。冇,音mǎo,客家方言,没有。
4:缸囊:水缸里。囊,在这里指器皿的内部。
5:月光:在此指月亮。日头:太阳。
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赣南客家童谣,属于育儿类的摇篮歌。无论将婴幼儿放在摇篮里,还是背在身上,都适合吟哦这支歌谣,让小宝宝在母性的呵护中甜甜入睡。育儿歌谣也称作"母歌",是母亲或年长的姊姊吟哦给婴儿听的歌谣,是人们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音乐和歌唱。
育儿类童谣主要分为催眠与保育两种,前者称之为"摇篮曲"或"摇篮歌"、"摇儿歌",后者称之为"逗儿歌"或"戏儿歌"。显然,这首《细妹妹》属于摇儿歌。赣南客家的摇儿歌一般形式简练,内容精致。
这首《细妹妹》希望小宝贝可以快快入睡,这样便可以把小宝贝放到床上去睡,母亲便可以更快、更好地完成关鸡、做饭、挑水、揽柴等等家务。为了让小宝贝更快地睡得香沉,母亲甚至许诺"你要月光 去摘,你要日头 去背",足见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是那样地伟大,不惜一切代价,为的就是要满足孩子幼小生命的一切要求,不论是上天揽月,还是下海捉鳖。
作者:客家郎
摄影:邓建人
编辑:客家风骨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